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一月, 2022的博文

叶柏川:17-18世纪俄国来华使臣眼中的北京城

  叶柏川:17-18世纪俄国来华使臣眼中的北京城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0 发表于《历史档案》2014年第四期 【学术论文】 17-18 世纪俄国来华使臣眼中的北京城 叶柏川 摘  要: 19 世纪中叶以前,中俄两国重大问题的交涉,皆由俄国派遣使团来华协商解决,其中以17、18世纪使团来华最为频繁。在此期间,有 十几个俄国使团访问过中国都城北京。 俄国来华使团成员以不同形式记录下了他们眼中的北京城,这些珍贵的历史档案,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的中国和中国社会,同时 ,使团成员所呈现的,是他们用自身文化价值观评判和过滤后的北京城,反映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接受和理解。但 由于俄国使臣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多少都带有欧洲文化优越论的烙印,其对中国文化现象 的 某些 评论值得商榷 。 关键词: 中俄关系  俄国来华使团  文化差异  17 世纪,随俄国不断向东扩展,中俄边界逐渐接近,俄国人开始在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发现并探索中国。 1618 年,来自托木斯克的哥萨克佩特林一行在蒙古人的帮助下到达中国都城北京,这是俄国人首次亲眼目睹传说中的中国。此后,在 17 — 18 世纪,为谋求对华贸易利益和解决边界争端,俄国政府频繁遣使来华,接踵而至的俄国来华使团成员记录下了各自眼中的中国。 近年来,外国人眼中的中国形象成为国内学者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学者更多关注欧美人的著作,而忽视俄国来华使臣的报告。事实上,“前几批出使中国的俄国使臣以极其珍贵的资料丰富了世界地理学科,是他们首先开辟了从欧洲到中亚细亚和中国的陆路,而中亚和中国正是欧洲各国的代表人物首先是英国商人急切想去的地方” [1] 。早期来华的俄国使臣佩特林 [2] 和巴伊科夫( 1656 年来京) [3] 的出使当时在欧洲受到极大关注,他们的出使报告也首先被欧洲人披露出版,并广为流传 [4] 。另一方面,在清前期,由于特殊的地缘政治关系,俄国使臣来华的密集程度远为其他国家所不及,他们笔下的中国也更加生动细致。再者,尽管担任俄国来华使臣的不乏非俄的欧洲人,但仍以东正教文化背景的俄国人为主,俄国与欧洲国家的文化存在一定差异,这些使臣对中国文化的认知自然与欧洲人有所差别。 需要说明的是,  19 世纪也曾有三个俄国使团来到中国,但 1807 年的戈洛夫金使团仅仅到达清朝边境城市库伦便被驱逐回国, 19 世纪下半叶来华的普提雅廷使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