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纳西族西部20多万人自称“纳西”,东部数万人自称“纳”、“纳汝”、““纳恒”等。近年来摩梭人往往特指东部



纳西族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wikipedia.org)

直至族称正式定为“纳西”之前的20世纪50年代初,各地纳西人填族别时填“麽些”或“摩西”。藏族人则称纳西族为“姜”(Hjang),白族自古称纳西族为“摩梭”(麽些),但通用的他称仍为“摩梭”(麽些)。主要居住在中甸县(现为香格里拉县)东南部东坝等地的部分纳西人(自称纳西或纳罕)被称为“阮可”(又音译为“若喀”)。 [1] 



 纳西族西部20多万人自称“纳西”,东部数万人自称“纳”、“纳汝”、““纳恒”等。近年来摩梭人往往特指东部。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纳西族的语言是纳西语,一般归入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它有两种文字:东巴文哥巴文,其中东巴文创造于一千多年前,是今天世界极少数仍被使用的象形文字纳西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东巴教,这是一种多神的宗教,主要的经典是《东巴经》,也有部分信仰藏传佛教

姓氏[编辑]

纳西族以前没有姓氏,后有梅、禾、树、叶四个氏族,后贵族赐姓木,平民多姓和。现在纳西族约有90多个姓氏。

饮食[编辑]

纳西族的特色饮食包括吹肝粑粑以及米灌肠丽江粑粑,鸡豌豆凉粉

服饰[编辑]

纳西族妇女一般穿着宽大布衣、戴圆帽(现在很多妇女直接戴蓝色的圆形红军帽)、披羊皮披肩,羊皮批上有两根白色背带在胸前交叉,一般有7个白色圆形装饰,俗称“披星戴月”。

音乐[编辑]

争议[编辑]

纳西族包括了自称为纳西、纳、纳日、纳罕、纳若等的人群,历史上都有一个共同的他称摩些或摩梭,“些”为古汉语读音,音同“梭”,“梭”、“些”都读为“suō”。但上世纪50年代后,这个民族的划分出现了地域上的分歧,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目前,以“纳”作为族称的呼声很高。

名人[编辑]

  • 木氏土司
  • 方国瑜: 著名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和语言学家,是当代著名的社会科学家和教育家,云南大学教授
  • 杨凤:四川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教授,国家杰出高级专家,著名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家,第六、七、八届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
  • 和志强:云南省前省长
  • 白庚胜:中国文联书记处书记、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 和绍全:曾在2个边防团任团长,3个边防军分区任参谋长、司令员,被称为“摩梭司令”
  • 和志刚:书法家、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残疾人联合会肢残协会主席、2003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
  • 和志虹:中国赴海地维和警察,云南省公安边防总队昆明边防检查站执勤业务二科政治教导员,武警少校警衔,在2010年海地地震中遇难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1. 跳转至:1.0 1.1 纳西族. www.gov.cn. [2021-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22).
  2. ^ 国国家统计局:《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库》

来源[编辑]

书籍

外部链接[编辑]

母系家庭,主要存在于泸沽湖畔的纳西人中。这类家庭的特征是;家庭成员普遍过阿注婚姻生活;始祖母都是一个,母系血缘是维系家庭的基础;财产按母系继承,由母传给子女、舅传给甥和甥女。男子在家里的身份是舅祖、舅舅、兄弟、母亲的儿子或舅舅的外甥。每个母系家庭有一个家长,通常由年长或能干的妇女担任。诸如安排生活、管理仓库、接待客人、均由她掌管。妇女又是某些祭祀活动的主持者。母系家庭的财产实行平均分配的原则,具有较多原始共产的色彩。 [14] 
母系,父系并存家庭,是随着女阿夏到男家同居和男娶女嫁的正式结婚而形成的。传统习惯是女阿夏到男家同居和正式娶妻所生的子女,以及男子过继(收养)女阿夏所生的子女,均属男方的家庭成员,血统一律按父系计算。这些父系成员和女子未嫁所生的母系成员共住一家,便构成了两种血统成员并存的家庭。这种家庭的特征是:家庭世系是按母系与父系双系分开计算的;双系成员均有平等的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母系父系并存家庭是由母系家庭演变为父系家庭的过渡形式。但在演变过程中,有些并存家庭会出现反复,一旦其后裔又过起男不娶妻,女不嫁夫的阿夏婚生活,它就倒退为母系家庭。 [14]
 泸沽湖地区的纳人(摩梭人)中同时存在着母系家庭、母系父系并存家庭和父系家庭 3种形式,其中母系家庭是主要的家庭形式。母系家庭所有成员的世系皆从母,男女成员系由一个或几个始祖母的后裔组成,母系血缘是维系家庭的基础,财产按母系继承,由母亲传给子女,舅传给甥和甥女。男子在家中的身份是舅祖、舅舅、兄弟、母亲的儿子或舅舅的外甥。每个母系家庭有一个家长,通常由年长或能干的妇女担任。舅掌礼仪、母掌财产是家庭权利和分工的形式。母系家庭的传统观念认为:女子是根种,缺了就断根。如果某个家庭一旦没有女继承人,便要过继养女。一个母系家庭的成员一般都在10人以上,多的达30--40多人。由于这种家庭的全部成员都是母系血亲关系,属于一个亲族,不存在父子、婆媳、翁婿、姑嫂、妯娌等关系,没有外姓,关系单纯,财产属于大家庭所有,很少发生闹财产、闹分家的纠纷。
与母系家庭相应的婚姻形式是“阿夏”婚,“阿夏”是摩梭男子称呼女情人的称谓;而女子称呼男情人是“阿都”。 现在一般用“阿夏婚”来指称这种“走婚”形式,并不十分妥贴。“阿夏”婚的基本形式是男不娶女不嫁,相恋钟情者互送信物订情。情侣双方都终身生活在母亲家里,男子在夜间到情侣家过偶居生活,次日黎明即返回自己的母亲家里。男女缔结“阿夏”关系要遵守传统习俗, 只有不属于同一母系血缘的成年男女才能建立这种关系,“阿夏”所生的子女随母,血统也依母系计算。 [1] 

日常礼仪

纳西族热情好客,每当猎获归来,凡路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忌讳有: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12] 

饮食

  • 饮食习惯
纳西族饮食纳西族饮食
纳西族一日有三餐。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咸菜等,特别喜食当也回族牛肉汤锅干巴。 不论平坝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如: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永宁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外出劳动携带麦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阳地方就餐。 [12] 
  • 特色饮食
丽江粑粑:做工精细、选料考究,采用当地上等麦面,用化油、香油鸡蛋揉成面筋,再行破酥、夹馅,之后文火油炸,烤烙成外酥内泡、色香味俱佳的饼点。 [11] 
米灌肠:是纳西人风味小吃中的一道名菜。 [11] 
鸡豆凉粉:取自丽江地产的一种鸡豆(又名鸡豌豆)磨面滤浆做成的一种凉粉小吃。因鸡豆富含黑色素,做成的凉粉外表呈现黑色,所以人们又称做“黑凉粉”。 [11] 
特色饮食 
蜜饯:海棠果蜜饯、香橼蜜饯
白芸豆酥肉
纳西米灌肠
丽江窨酒
松子炒鸡
黑白麻补
---
资料来源: [23-26]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人类辉煌的政治文明中,英国贡献了如下十二项制度:

  李隽 @juanli324 人类辉煌的政治文明中,英国贡献了如下十二项制度: 1、法治 1215年6月15日,英国颁布《大宪章》,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则, 这便是“法治”的起源。 自此,“法治”成为人类普世的、核心价值观。 2、自由 1644年,即清朝元年,英国出版了《论出版自由》一书,首次提出“出版自由”的伟大理念。 这便是“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起源。 自此,”自由“成为人类普世的、核心价值观! 3、民主 1689年10月,也就是康熙34岁的时候,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形式。 这便是现代“民主”的起源。 自此,“民主”成为人类普世的、核心价值观。 4、平等 1689年10月,英国颁布《宽容法案》,确立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这便是“平等”的起源。 自此,“平等“成为人类普世的、核心价值观! 5、分权 1690年,即康熙35岁的时候,英国出版了洛克的《政府论》,该书提出了著名的分权理论。此理论后被孟德斯鸠广泛传播。 这便是“三权分立”的起源。 6、自治 英国的地方自治起源于公元十世纪,具有悠久的历史。英国是现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发源地和典型代表。英国人认为,地方部落先于国家而存在,地方自治权是天赋的人权,国家不但不应干涉,而且要予以保护。 这便是“人民自治”的起源。 7、廉政 1693年,即康熙38岁的时候,英国推行公务员财产公示制度,距今已经整整310年。 这便是现代“阳光法案”的起源。 8、工业革命 1765年,即乾隆54岁的时候,英国开始发起工业革命,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诞生。 这便是现代“工业”的起源。 自此,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9、市场经济 1776年,即乾隆65岁的时候,英国出版了《国富论》,亚当斯密提出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理论。 这便是现代“自由市场经济”的起源。 自此,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自由市场经济国家。 10、议会制 1861年,英国出版了穆勒的《论代议制政府》,完善了自1714年建立的议会制学说。 这便是现代“议会制”的起源。世界大学生辩论赛,便是仿效英国议会的辩论方式。 自此,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议会制国家。 11、政党制 1832年,英国进行选举改革,标志着1688年光荣革命以来的政党制度走向成熟,两党制建立了政党之间的监督制衡。在野党和执政党之间的竞争,避免了一党专政...

章诒和:我和我的先生

  章诒和:我和我的先生 发表于   2021 年 11 月 10 日   由   siyu 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边从事戏曲研究,一方面为文学而准备。写的第一篇文章是《忆罗隆基》。写毕,急急忙忙又恭恭敬敬地拿给丈夫审阅。他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专攻戏曲小说。就文学言,他是内行,我是外行。审阅前,我塞给他一支中华牌铅笔,并在耳边细语,道:“你看到有什么段落或句子写得还算好的话,就在旁边给我画个圈圈,以资鼓励嘛!” 他笑笑。一笑之间,我们的关系顿时从夫妻转变为师生。他坐着,我站着。近三万字的篇幅,他一页一页地看,我一刻一刻地捱。只见老公手里的笔,一动不动,我心里凉了半截。看到最后一页,他画了一连串的圈圈。我知道:这是专为“以资鼓励”才画的。瞅着这最后的圆圈,我都快哭了。 丈夫让我坐下,严肃地对我说:“小愚,你有丰富的经历和记忆。平时聊天,听你形容个人儿或说件事儿,都活灵活现的,可到了纸上,你怎么就干巴啦……”说话的口气,像训孙子一样。 “你知道自己缺少什么吗?” “缺少语汇呗!”我说。 “不是缺少语汇,是缺乏文学训练。” 哦,原来我缺的是文学训练!于是,我便开始了马拉松式的训练。每天读古诗古文古小说,又翻阅当代读物。为此,订了许多期刊,包括《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自认为比较好的作品,读后拿给老公鉴定。他有时像法官一样,盯着我问:“你说说,这东西好在哪儿?”一听这口气,便知道自己又看走眼了。几年下来,也还真阅读了一些当下作家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中篇小说。其中一个中篇,题目叫《死于合唱》,看得我兴奋不已,打听这个叫“胡发云”的作者是谁?还不遗余力地四处推荐。书中描述的费普——一个民国时期的遗老遗少,从1949年起,他的日子从英租界移到了红旗下。由少到老,一辈子都在努力改造旧思想,努力地去适应新环境。结果,家庭、地位、财产、职业等等身边的一切都变了,可就是那份儿遗传下来的精神状态无法改变。正是这个文化的顽固性,让费普历尽坎坷,也让我读得热泪滚滚。我自掏腰包复印了许多份《死于合唱》,送给那些自幼家境甚好,就读于教会学校并精通合唱的女友们。她们也是一样的感受。只要我们凑在一起,就要说“合唱”。 一晃多少年。我与胡发云先生会面了。但我们的话题,不是“死于合唱”,而是死于癌症。我丧夫数载,他丧妻也近两年。由于亲人死于同样的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