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内容

王明珂(1952年—),生於台灣高雄縣,籍貫湖北,歷史學者,專精於中國游牧民族史以及歷史人類學。2014年,成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

 

王明珂[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王明珂
Micheal Wang
中央研究院院士
个人资料
性别
出生1952年(70—71歲)
 中華民國 高雄縣鳳山市
国籍 中華民國
居住地 臺灣台北市
职业歷史學者
学历
经历
著作

王明珂(1952年),生於台灣高雄縣籍貫湖北,歷史學者,專精於中國游牧民族史以及歷史人類學。2014年,成為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士[1][2]

生平[编辑]

其父王光輝,出身於湖北武昌造紙商人家庭,自幼家境富裕。進入中央軍校第15期,後成為新一軍連長,為孫立人麾下,曾參與滇緬遠征軍。1949年,隨國民政府撤退,與軍隊一同來到台灣,落腳在高雄鳳山黃埔軍校[3]

王明珂出生於高雄縣鳳山市黃埔新村,中學成績並不出色。[4]1974年,考取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在畢業後,至學校擔任一年教師,之後又考取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研究所期間,專研上古史,開始投入羌族研究。經其指導老師管東貴推薦,進入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擔任研究員。1987年,留學美國,進入哈佛大學東亞研究所。1992年取得博士學位,返回台灣,再度成為史語所研究員,取得終身聘任資格。

1994年,首度進入中國,由北京一路南下,至西安西寧汶川,對羌族進行田野研究。[5]

2003年至2007年間,至四川、內蒙古新疆青海等地進行田野研究,研究方向逐漸轉向藏族

2010年擔任國立中興大學文學院院長,2011年兼任中興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2014年7月4日,當選中央研究院第30屆院士。[6][1][2]

2017年3月接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

著作[编辑]

参考文献

评论

此博客中的热门博文

人类辉煌的政治文明中,英国贡献了如下十二项制度:

  李隽 @juanli324 人类辉煌的政治文明中,英国贡献了如下十二项制度: 1、法治 1215年6月15日,英国颁布《大宪章》,确立了“王在法下”的原则, 这便是“法治”的起源。 自此,“法治”成为人类普世的、核心价值观。 2、自由 1644年,即清朝元年,英国出版了《论出版自由》一书,首次提出“出版自由”的伟大理念。 这便是“言论自由“、”新闻自由“的起源。 自此,”自由“成为人类普世的、核心价值观! 3、民主 1689年10月,也就是康熙34岁的时候,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形式。 这便是现代“民主”的起源。 自此,“民主”成为人类普世的、核心价值观。 4、平等 1689年10月,英国颁布《宽容法案》,确立了“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这便是“平等”的起源。 自此,“平等“成为人类普世的、核心价值观! 5、分权 1690年,即康熙35岁的时候,英国出版了洛克的《政府论》,该书提出了著名的分权理论。此理论后被孟德斯鸠广泛传播。 这便是“三权分立”的起源。 6、自治 英国的地方自治起源于公元十世纪,具有悠久的历史。英国是现代“地方自治”制度的发源地和典型代表。英国人认为,地方部落先于国家而存在,地方自治权是天赋的人权,国家不但不应干涉,而且要予以保护。 这便是“人民自治”的起源。 7、廉政 1693年,即康熙38岁的时候,英国推行公务员财产公示制度,距今已经整整310年。 这便是现代“阳光法案”的起源。 8、工业革命 1765年,即乾隆54岁的时候,英国开始发起工业革命,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良蒸汽机诞生。 这便是现代“工业”的起源。 自此,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 9、市场经济 1776年,即乾隆65岁的时候,英国出版了《国富论》,亚当斯密提出著名的“看不见的手”理论。 这便是现代“自由市场经济”的起源。 自此,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自由市场经济国家。 10、议会制 1861年,英国出版了穆勒的《论代议制政府》,完善了自1714年建立的议会制学说。 这便是现代“议会制”的起源。世界大学生辩论赛,便是仿效英国议会的辩论方式。 自此,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议会制国家。 11、政党制 1832年,英国进行选举改革,标志着1688年光荣革命以来的政党制度走向成熟,两党制建立了政党之间的监督制衡。在野党和执政党之间的竞争,避免了一党专政、权力垄

章诒和:我和我的先生

  章诒和:我和我的先生 发表于   2021 年 11 月 10 日   由   siyu 我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边从事戏曲研究,一方面为文学而准备。写的第一篇文章是《忆罗隆基》。写毕,急急忙忙又恭恭敬敬地拿给丈夫审阅。他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专攻戏曲小说。就文学言,他是内行,我是外行。审阅前,我塞给他一支中华牌铅笔,并在耳边细语,道:“你看到有什么段落或句子写得还算好的话,就在旁边给我画个圈圈,以资鼓励嘛!” 他笑笑。一笑之间,我们的关系顿时从夫妻转变为师生。他坐着,我站着。近三万字的篇幅,他一页一页地看,我一刻一刻地捱。只见老公手里的笔,一动不动,我心里凉了半截。看到最后一页,他画了一连串的圈圈。我知道:这是专为“以资鼓励”才画的。瞅着这最后的圆圈,我都快哭了。 丈夫让我坐下,严肃地对我说:“小愚,你有丰富的经历和记忆。平时聊天,听你形容个人儿或说件事儿,都活灵活现的,可到了纸上,你怎么就干巴啦……”说话的口气,像训孙子一样。 “你知道自己缺少什么吗?” “缺少语汇呗!”我说。 “不是缺少语汇,是缺乏文学训练。” 哦,原来我缺的是文学训练!于是,我便开始了马拉松式的训练。每天读古诗古文古小说,又翻阅当代读物。为此,订了许多期刊,包括《小说选刊》、《小说月报》。自认为比较好的作品,读后拿给老公鉴定。他有时像法官一样,盯着我问:“你说说,这东西好在哪儿?”一听这口气,便知道自己又看走眼了。几年下来,也还真阅读了一些当下作家的文学作品,特别是中篇小说。其中一个中篇,题目叫《死于合唱》,看得我兴奋不已,打听这个叫“胡发云”的作者是谁?还不遗余力地四处推荐。书中描述的费普——一个民国时期的遗老遗少,从1949年起,他的日子从英租界移到了红旗下。由少到老,一辈子都在努力改造旧思想,努力地去适应新环境。结果,家庭、地位、财产、职业等等身边的一切都变了,可就是那份儿遗传下来的精神状态无法改变。正是这个文化的顽固性,让费普历尽坎坷,也让我读得热泪滚滚。我自掏腰包复印了许多份《死于合唱》,送给那些自幼家境甚好,就读于教会学校并精通合唱的女友们。她们也是一样的感受。只要我们凑在一起,就要说“合唱”。 一晃多少年。我与胡发云先生会面了。但我们的话题,不是“死于合唱”,而是死于癌症。我丧夫数载,他丧妻也近两年。由于亲人死于同样的绝症,我们的第一个话题便是病痛与死亡,也